top of page
台灣生態危害健康管理學會

【國內新聞】是藥還是毒?這個世界,不是天然的就一定安全!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相信一個觀念──「天然ㄟ尚好」。


天然的固然好,但卻不是絕對。近年來草本養生日漸風行,民眾熱衷自我療癒,可能在野外誤採、誤食,也可能為了減肥、保健養生而誤信偏方,將毒物當成補藥,甚至相信「以毒攻毒」有奇效,這都引發了一些潛在風險,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自古至今,這樣的中毒事件,總是未曾停止過。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醫師鑽研毒物長達25年以上,他認為毒物學領域寬廣,每天都有新議題新發現,而且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希望導正一般大眾對於「毒」的迷思與偏差觀念。這位毒物專家更像一位勸誡師,不停的苦口婆心提醒大家「有毒勿近」。


來路不明的植物不要吃


不少人崇尚天然食物,無論是生猛的魚、蝦、貝類或是野外植物,都覺得一定比養殖的更好。但有些植物與海洋生物含有天然毒素,誤食可能引發中毒。楊振昌醫師呼籲,出門在外,對於不熟悉的動植物,不應隨意採摘和捕抓來食用。

大自然中,有毒植物常含有生物鹼、配醣體或草酸鈣,食用後輕則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重則造成中樞神經毒性、器官衰竭或休克死亡。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台灣民眾最常誤食的有毒植物及蕈類,共通點是外觀都與可食用的植物或蕈類相似。

像是常見的姑婆芋,因為外型與芋頭類似,故誤食姑婆芋的中毒事件在台灣時有所聞。它的植株全株有毒,所以根、莖、葉都不可入菜。所含的植物毒素成份草酸鈣會使誤食民眾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則有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症狀。2017年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就曾誤食姑婆芋、台北市餐廳也發生過誤拿姑婆芋包粉蒸排骨引發中毒等事件。

菇類富含蛋白質、多醣體,是營養高熱量低的好食材,市售菇類並不會因為搭配茄子或其他食材同吃就變得有毒,民眾可以放心食用。真正「吃菇中毒」的原因大多是吃到毒菇,例如歐美常有吃了鵝膏菇屬的蕈菇(多數有毒)導致肝臟衰竭的案例。台灣因為吃菇中毒,最多的案例就屬「綠摺菇」,這是一種蕈傘下有綠色孢子的蕈菇,常見於夏季雨後,每年都有民眾誤以為是洋菇或野生雞肉絲菇而採來烹食。誤食雖然不會致命,但吃下肚後2~3小時就會上吐下瀉,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蕈類,至少有5,000種以上,其中2~3%,約100~150種屬於有毒蕈類;約20餘種毒性強烈,曾有誤食致死的個案報告。台灣地區已知的有毒蕈類至少29種。蕈類毒性相當複雜,可能導致肝、腎、中樞神經、胃腸道及其他器官的衰竭或死亡。一般雨後路邊常出現許多菇冒出頭來,民眾去野外遊玩,也常看到不明蕈類。過去觀念認為毒菇都是顏色鮮豔,但其實很多毒蕈菇的外觀十分樸素,建議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以免中毒。


並不是「藥用」就一定吃了沒事!


曼陀羅又稱大花曼陀羅,是台灣最常見的植物中毒元兇之一。曼陀羅花朵呈現喇叭狀,有白色、黃色、粉色,常有人將它誤認成可食用的曇花,也有人將曼陀羅的葉子誤認為醉魂藤、月桃,或假酸漿葉等具有療效的植物。誤食曼陀羅的中毒症狀有心悸、頭暈、口乾舌燥、顏面潮紅、抽搐或出現幻覺及昏迷等。其實曼陀羅也是中藥,可以治療氣喘,所以藥與毒常常就是一線之隔。

毛地黃也是一樣,是毒也是藥。它的萃取成分可治療心臟病,但全株有毒,誤食過量可能要人命。近年也發生不少案例,有民眾將毛地黃的葉子誤認成保肝偏方「康復力」的葉片,拿來煮泡飲用,結果發生致死案例。而事實上「康復力」不但不保肝,還可能對肝臟有負擔。

還有中藥附子,近年也增加中毒發生案例,特別是因為民眾自行抓藥,用藥劑量或泡製過程失當而導致中毒。提醒大家,中藥也是藥,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為身體帶來反效果,因此使用時務必請中醫師處方。其實,中藥比西藥安全的觀念不盡正確,因為天然的東西依然可以導致中毒,而不少西藥也都是從天然植物提煉。

既然大家都知道野外植物不能亂採亂吃,但為什麼還是有人鐵齒?許多中毒者都是自信滿滿的老人家,也有人說自己已經拿app對照過,應該不會有錯。但大家可能沒有想過,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季節、或者生長環境不同,它的毒素含量可能不一樣,我們無法從外觀判斷它的劑量。也就是說,不是上次吃了多少花或葉子沒事,這次再吃同樣數量就沒事。這是大自然的奧妙。


是單純吃壞肚子還是中毒?


常見的動物性天然毒,要特別小心海鮮,尤其是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或高組織胺中毒。食用活的或新鮮魚貝類時,也可能吃入魚貝類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而中毒。根據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的長期研究指出,海洋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會引起中毒的主要有2、30種,根據1981到2016年研究,台灣曾發生的海洋毒素中毒案例,以河魨毒素中毒和死亡最多。

另外,高組織胺中毒最常發生在食用鮪魚、鯖魚、鰹魚等鯖科魚類(紅肉魚),一般也稱作「鯖科魚類中毒症」。而食用旗魚、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科魚類,也會發生組織胺中毒。通常在食用後半小時到數小時內,才會開始出現症狀,是一種類似過敏的食物中毒症,但還會產生其它症狀,像是口舌、四肢麻木,頭暈及顏面潮紅,常被誤認成過敏或一般食物中毒。這類中毒症狀通常不會很嚴重,而且一段時間後可自行痊癒。

引起動物性中毒的原因可能是進漁貨的產銷人員沒有嚴格把關、對於魚種欠缺辨識能力或處理過程不當所致。其實只要餐廳有經驗,交由有執照的廚師處理,大多問題應可避免。另外,河豚中毒多半在毒性最高的10~1月交配季節及2~4月成熟產卵季節,民眾在海邊捕獲並自行處理,就很可能導致中毒了。河魨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加熱也無法破壞,中毒症狀包括輕微頭痛、噁心、嘔吐、口舌及四肢麻木、頭暈無力、具飄浮感和吞嚥困難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麻痺、心跳減慢,2~3毫克的毒素就足以讓人致命。所以,真的不要自行在野外捕捉不認識的魚種食用。

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偶而會產生發燒或因為脫水而發生頭暈、倦怠無力。患者若是症狀不太嚴重,可以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未必需要立刻就醫。但是如果出現非腸胃道的不適症狀,像是神智不清、出現幻覺、心悸或心臟跳動不規則、四肢麻木等情形,就需要高度懷疑是不是誤食了天然毒素的食物中毒。由於這類天然毒素往往是某種神經毒,若延誤就醫,恐怕對人體神經系統造成嚴重傷害。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該迅速就醫,以免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或延遲毒性。


食物與毒素的距離


楊振昌主任醫師再三強調「不要食用來路不明的動植物」,若真的不小心誤食,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時,請在第一時間儘快就醫,並將嘔吐物及食餘檢體加以保存,以協助醫師及衛生單位判定中毒原因及後續診療的參考依據。一般坊間雖說可以用水或者牛奶稀釋毒性,但效果十分有限。而早期推廣「催吐」,更是錯誤的處理方式,若是操作不當,反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其實民眾會發生誤食、中毒的主因,大多是外觀辨識錯誤,採錯吃錯;誤信偏方,聽人介紹;相信「以毒攻毒」有奇效等等。楊振昌主任點出,「身毒易解,心毒難解」,只有心態觀念改變,才能躲過誤觸、誤食的危機。

首先,必須改正「天然最好」的迷思,古早時代的毒物,也都是天然成分製成的。再來,路邊、海邊、河邊未確認安全性的野花、野菜、野菇、海鮮切勿任意捕抓採食,以免養生不成反而造成難以挽回的身體傷害。最後,千萬別把中毒症狀誤認為排毒效果。很多民眾食用不明植物或草藥後,出現身體不適,常誤以為自己正在排毒,延誤了就醫時機。

據說古代神農氏就是嚐百草,誤食有毒植物而中毒身亡。每一位民眾吃進食物的當下,一定是開開心心的,誰也不想要吃下風險。尤其是誤食天然毒素,最是冤枉。禍從口出,禍,也從口入。防止誤食中毒,只能隨時注意,小心謹慎。



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國內新聞】台灣常見5種重金屬中毒! 長期便秘、拉肚子、反應遲鈍建議檢查血液

2020/7/31 台中市議員張彥彤因為腹痛找不出原因,加上還有失眠而到醫院就醫,結果做了很多檢查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不舒服,直到做了重金屬檢測才發現,全家都「鉛中毒」,連父親、前台中市議長張宏年也住院治療,他自己本人則是差點發出病危通知,初步估計應該是吃了含鉛中藥材造成,目...

Comments


bottom of page